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西九文化--文化藝術建議書2002


立法會CB(2)1402/02-03(01)號文件

「文化委員會諮詢文件」回應

回應序言:一本多元,創新求變(文化定向)
香港,十九世紀初只是一個小漁農村,到二十世紀初已蛻變成為世界貿易轉口港,時至今天二十一世紀奠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經濟發展蓬勃之同時,出現一個揉合中西風俗習慣、思想制度的大都市,其文化有它絢麗奪目的一面,正如明珠般閃爍輝煌。一個經濟富裕的大都市,自然有充裕的資源去展露文化,更重要是承接文化的同時開創優質文化的新里程。在這前提下,香港人對本土文化的認知是急不容緩之事,在文化政策及資源分配的檢討中也應注視此事實之存在。由此之故,本人建議「文教為本」,實行「文教合人」。

回應第一章:背景(香港文化定義)
有關界定文化一詞,建議使用學術文化(精緻文化)與小品文化(流行文化)。前者是學術教育界包括學者、教師、學生在書本教學上常接觸的;後者是普羅大眾在生活上常接觸的。這種界定較清晰鮮明,經教育深化後文化一詞的涵義就此定義。

回應第二章:香港文化定位
中國地大遼闊,所謂「到處山川有各自各風采」;因地緣之別,國內細分不同的文化區,例如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參閱以下網頁:-
http://www.hist.pku.edu.cn/person/yanbuke/tongshi/x01/x01.htm
故此,香港文化因異於內地文化區而屬於中國文化其中的一支派(地域文化)之說法,是可取的。香港文化根源於嶺南文化,其後與西方文化共冶一爐,蛻變成為一獨特的文化區,這是香港文化定位。

回應第三章:文化藝術教育
文化是一地區生活總體的多元素結晶品。若讓別人認識當中的內涵,從教育去講解傳遞最為恰當,以「文教為本」,植根於教育界去宏揚藝術,展露文化的精髓。這樣做法,對於文化素質的世代相傳,有所保障。即是以教育為基地、為基本、為基礎,去搞文化的工作,實行「文教合一」。

回應第四章:文化設施
現有的「硬體設施」,主要有圖書館、博物館、演藝場地三大類別。
現時的「軟體設施」:人才方面,大多數來自學術教育界。

回應第五章:資源調配及架構檢討
資源調配方面,人力資源正如前文所說來自學術教育界。與其額外花費,何不直接善用現有的教育基地,八所大學的教授、學生,正是這方面源源不絕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來自政府現投放於大學方面的資源作適當的調配及充分的發揮。至於「軟體設施」:技術方面,以目前八所大學對有關技術的掌握及應用,基本上沒有多大問題,視乎如何將它系統化、統一化、專業化。
現行的架構,耗費幾許資源,到時候「一刀切」了!但要按步就班,一步一步來,例如剛改革的康文署不宜變動,日後才將之「公司化」吧!

回應第六章:邁向國際化大都會
學術文化、小品文化,都可以與世界各國進行互相交流的。學術文化活動目前最活躍、最有成效的,莫過於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小品文化的交流,不單注重量,還要著重質,經教育後將之理論化,更能交流其精華所在。以「文教為本」,省卻現時龐大開支的同時,將文化工作定位,以教育為基地,讓小、中學生多接觸,大學生多直接參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當中啟發創意,豐富藝術細胞,浸淫文化精髓,提升個人素質,邁向國際化大都會,進行世界性多元文化的交流。

  


書面意見
民政事務委員會
2003214舉行的會議

「文教合一」

(一)主張簡介:
文化與教育的工作合併

(二)好處所在:
文教合一,兩者大利:


質素的保證,千秋事業:
從文化事業的角度來說,以教育的人力資源(香港八間大學的師生)調配兼負文化的工作,確保文化優質傳遞之餘,解決目前龐大的開支(每年近二十億的行政費用)。

理論與實踐,開拓未來:
從教育事業的角度來說,設備先進的文化設施,為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提供良好先決條件,有助教育事業更上一層樓。
「文化藝術教育」建議書(初稿)

(一)引言
香港,十九世紀初只是一個小漁農村,到二十世紀初已蛻變成為世界貿易轉口港,時至今天二十一世紀奠定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經濟發展蓬勃之同時,出現一個揉合中西風俗習慣、思想制度的大都市,其文化有它絢麗奪目的一面,正如明珠般閃爍輝煌。一個經濟富裕的大都市,自然有充裕的資源去展露文化,由此「文化」與「金錢」掛上了一個勾子。
近年來,香港政府成立「文化委員會」,檢討過去的文化政策及資源分配是否用得其所?並針對二十多億投放資源耗費於非文化事業這個問題上尋求解決良方。
在這前提下,張信剛先生曾建議文化的「公司化」及「民間化」等等,其用意鮮明易見。我對於先生的用心良苦,尤其是香港經濟正處於低迷到處高唱節源的情況下,此建議甚為理解,但卻不苟同。例如以何種規範尺度去衡量某某公司所做的文化事業成果呢?這是一個難題。此般做法勢必走向選擇性的商業化主導,更是一個大難題,有何保障呢?
文化事業,是千秋萬代之業,影響深遠。若單從經濟角度去定奪,那就太向「錢」看了!況且未見其利,先有隱憂,確需要三思慎行。我這份「文化藝術教育」建議書,以「文教為本」,從教育角度著手文化工作,既可教育,又可承傳文化大業。關鍵問題,是如何運作?如何更節省開支?

(二)架構
   
文化基金會
民政事務局
康文署






文化委員會






八所大學的文化委員會

1.    民政事務局主管文化事業。
2.    文化基金會專責資源的分配。以電腦網絡系統連接八所大學的文化委員會成員,直接進行財務收支工作;又接受民間文化事業的申請資助。
3.    文化委員會成立一委員會,成員包括民政事務局官員一人、政府議員一人、文化基金會總監一人、文化委員會總監及行政主任共兩人、八所大學的該系主任各一人,半年一次會議,匯報工作情況。文化委員會主要的工作,制定一套原則和策略,負責分配文化設施、監管運作、協助推行文化事務工作等等。以電腦網絡系統連接八所大學的文化委員會成員,務求組織精簡、工作直接。而八所大學的文化委員會,由該系主任主管,負責分配該系老師和學生的工作,定期填寫指定表格向文化委員會報告工作進度,又向文化基金會交待收支。
4.    康文署暫不變動,日後將陸續進行「公司化」、「自動系統化」。

(三)構思
以「文教為本」,從教育著手文化工作,是一大保障。
過去文化工作的人力資源,大多數來自教育界,而目前的八所大學,正是該方面人力的提供地;「軟件」技術管理等都不是問題。善用這方面已有的人力資源,既可專業化,又可省卻政府每年用於文化行政費上的龐大開支,可樂而不為。
最有價值之處,還不是節省開支,而是「文化藝術教育」這個專業發展上。「文教合一」,到時候,文化一詞並不陌生,廣為談論,更重要是將優質文化世代相傳。

(四)運作
所謂「文教為本」,即是文化設施,不單是展覽文化、提供文化的場所,又是進行有關方面文化教育課程的課室及實習場所。
以科學館為例來說明:-
科學館按性質類別當然分配給香港科技大學該系主任主管,他是文化委員會的成員又是教授老師的身份,實務工作除了大學本身的教學工作,還要負責「文化藝術教育」工作。有關「文化藝術教育」工作,主要分兩方面:一是科學館的內部管理,另一是「文化藝術教育」〔課程〕。這〔課程〕指定在科學館授課及實習,學生來自八所大學,學分各自認可。該系主任及老師成為科學館的管理者、設計者、技術者、文化傳遞者、文化交流者等等角色。至於學生的角色,既是學生,又是工作人員,更是協助推廣文化者。他們分成小組,由老師指導下分擔館內日常工作,作為課程實習的一部分。而課程實習的核心部分,由老師帶領小組進行一年兩次的大型展覽及兩次的講座,以個人形式向參觀者介紹館內展品。
其他博物館的工作,如此類推,都是按其性質或區域及能力分配給各所大學進行「文化藝術教育」工作。
圖書館方面,可由香港大學以網絡式主管運作。
至於雜物人力資源方面,如保安、清潔、搬運等等,可採用「公司化」投標接手。財務運作方面,以電腦網絡系統連接「文化基金會」;通知、報告方面,以電腦網絡系統連接「文化委員會」。即是說,組織和人手方面,一概精簡。



(五)總結
  學術文化、小品文化,都可以與世界各國進行互相交流的。學術文化活動目前最活躍、最有成效的,莫過於大學之間的學術交流。小品文化的交流,不單注重量,還要著重質,經教育後將之理論化,更能交流其精華所在。以「文教為本」,省卻現時龐大開支的同時,將文化工作定位,以教育為基地,讓小、中學生多接觸,大學生多直接參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當中啟發創意,豐富藝術細胞,浸淫文化精髓,提升個人素質,邁向國際化大都會,進行世界性多元文化的交流。


#以上的「建議書」是初稿,若要詳細建議及構思藍圖可向我聯絡:-



譚顯宗敬上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